设为首页 | 返回主站 | 联系我们
 
首页 部门简介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工作动态学习研究办事指南下载中心联系我们
后勤工作信息简报第41期
发布时间:2014-03-18   来源:总务处   作者:总务处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安徽新华学院后勤工作信息

 

 

 

简  

 

 

2014310日       第3期(总第41期)       主办:总务处

² 信息摘要

两部委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 
国科发计〔2014〕45号   来源:国家工信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部署,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4年2月19日

 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入落实《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发挥科技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推进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和形势

  “十一五”期间,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围绕节能减排工作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和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累计安排项目研发经费超过100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贡献率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节能减排的要求日益迫切。与此同时,国际上围绕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博弈愈发激烈,绿色贸易壁垒日益突出,发达国家纷纷抢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等未来发展制高点。面临新的形势,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作也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部分高效节能减排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尚未完全掌握,一些自主研发的节能环保装备性能和效率不高;二是技术集成不够,装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难以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创新对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节能减排效果不显著;四是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服务推广市场机制亟待完善。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核心技术突破以及关键技术集成,大规模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装备和新产品,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能源安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战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典型区域节能减排科技需求,攻克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大关键领域技术集成应用力度,提升节能减排相关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有效支撑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基本原则。

  1.科技引领,协同推进。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强化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总体布局,加强与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实现部省、部际协调联动。

  2.突出重点,持续支持。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大研发力度,重点支持当前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所需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解决制约全局的瓶颈问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3.系统集成,工程带动。加强多学科、跨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集成,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服务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4.创新机制,政策引导。创新节能减排科技工作推进机制和管理机制,调动行业、区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积极性,推动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培育区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综合示范。

  5.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加强指导和服务,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继续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节能减排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节能减排科技意识与能力。

  (三)主要目标。

  至2015年末,科技创新对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自主知识产权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体系初步形成,节能减排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形成规模效应。

  1.突破共性和关键技术150项,相关关键设备能效提高10%以上,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100项。

  2.在重点行业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00项,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示范工程100项,应用普及率提高30%。

  3.建设20个国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具备技术创新、集成服务和产业化推广能力。

  4.形成节能减排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个以上,形成一批节能减排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团队,完善国家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平台。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围绕工业、能源、交通、农业、建筑、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节能减排和优化升级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能源梯级利用、源头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利用效率、轻量化、尾气污染物削减等关键技术,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小型分散污染物处理等技术研发,加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推进再生资源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染能源化资源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究。

  专栏1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点

  工业领域

  重点突破超高效电机及电机控制系统、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特种非晶电机和非晶电抗器、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重点工序能源资源减量化及废物循环利用、烧结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大宗工业固体废物高值化和规模化综合利用、工业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窑炉协同处置废物、有色冶金重金属减排与废物循环利用、绿色制造、冶炼固废有价元素协同提取、工业生物废物转化与燃气化利用等关键技术,以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备关键部件和材料制备、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高光效半导体照明材料、芯片、器件和光源产品等关键技术。

  能源领域

  重点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加工及利用技术;发展超高参数超超临界发电、燃煤电站CO2(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技术,节能型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空冷机组、IGCC发电系统(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辅机节能技术;发展工业过程余热余压综合利用、锅炉余热利用及燃煤污染物控制技术;开发降低输配电网损技术;发展公共机构耗能设备节能及大型数据中心冷却节能技术。

  交通领域

  重点突破车用能量型动力电池产业化技术瓶颈,攻克轨道交通列车再生能量利用和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节能技术,研究载运工具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高效通用航空器发动机技术和航空器轻量低阻技术,发展节能船型及其关键装备技术。

  农业领域

  重点突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废物处理处置、低值和废弃农业生物质高效综合利用、低成本可降解农用地膜生产技术、村镇生活污水污泥共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纤维素制备液体生物燃料等技术。

  绿色建筑领域

  重点突破新型节能保温一体化结构体系、围护结构与通风遮阳建筑一体化产品、高强钢筋性能优化及生产技术研究、高效新型玻璃及门窗幕墙产业化技术、新型建筑供暖与空调设备系统、新型冷热量输配系统、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利用技术、公共机构等建筑用能管理与节能优化技术、既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化改造技术、建筑工业化设计生产与施工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

  资源环境领域

  重点突破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资源开采、选冶及综合利用等过程中“三废”减排,尾矿废渣回收利用,绿色智能矿山,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燃煤电站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行业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城市垃圾、工业固废等资源化利用、污染监测等技术及装备。

   (二)加强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研究编制与产业政策、环境准入政策、污染排放标准等有效衔接的节能减排技术政策大纲。支持编制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目录,重点筛选出一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产业化前景好的重大技术成果,通过节能减排技术与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技术成果推介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同能源环境管理等多种形式,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鼓励地方积极探索节能减排技术推广机制和创新模式。

  专栏2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节能技术

  重点推广低温低电压电解铝、低温余热发电、吸收式热泵供暖、冰蓄冷、新型冷凝器、蒸发冷却高效换热器、高效电机及电机系统、先进节能工业锅炉/窑炉技术、循环流化床技术、太阳能锅炉技术、新型通断供热计量装置节能技术、室内温湿度分控的新型空调系统、高效辐射制冷空调末端。大型热轧带钢新一代超快速冷却技术、干法窑外分解技术、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等。

  减排技术

  大力推广高效清洁煤炭锅炉技术、燃煤污染物一体化控制技术、流化床污泥焚烧炉、烧结烟气复合污染物脱除技术和设备、餐厨垃圾预处理成套设备、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稳定化处理设备、膜生物反应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控制、生物质基材料开发技术及设备、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应急用多功能移动式高温固废处理设备、高效细颗粒物净化技术、中小工业锅炉烟气一体化净化装备、重金属脱除及回收装备、高效内燃机技术及排放控制技术、工业化保障型住宅设计与建造成套技术、基于吸收式热泵的大温差集中供热技术、污水源热泵技术等。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着力推广废旧高分子材料再生利用技术与装备、废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开发配套技术及设备、建筑垃圾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设备、废旧汽车大型拆解装备等。

   (三)深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以示范工程为抓手,促进节能减排协同控制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形成可复制的科技成果推广模式。围绕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大需求,创新实施机制,实施一批节能减排技术示范项目。建立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区域,提高节能减排关键产品或核心技术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和产业化能力,扶持一批研发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

  专栏3重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等领域的规模化推广示范,结合青奥会等大型运动会和大型活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继续推进“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示范工程

  针对电力、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系统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建设“两型”企业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大力实施智能电网综合集成示范项目、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集成应用示范项目、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太阳能光热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推广项目。

  重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鼓励半导体照明、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等具有明确产业化前景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通过进一步深化实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金太阳”示范工程等产业化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首都蓝天行动

  结合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需求,加强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集成示范应用,提高大气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开展以治理细颗粒物(PM2.5)为重点的技术创新示范项目,实施烟气脱硝、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工艺和绿色产品开发的综合示范,以及高效燃煤工业锅炉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

  区域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工程

  针对资源能源特点突出、节能减排潜力空间较大的地区,实施一批节能减排见效快、示范带动效应强、技术和产业集成度高的综合示范项目,加快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业废水综合利用、高效电机及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燃煤工业锅炉高效脱硫脱硝除尘、水泥行业脱硝、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汞等节能减排系统技术集成示范。选择典型城市或工业园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应用,并将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作与本地区相关产业政策密切结合,推动生态农业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循环型工业园区、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园区的发展,努力实现示范区域单位GDP(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持续下降,形成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区。

   (四)完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

  加强节能减排条件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平台作用,提升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完善节能减排相关科技政策、措施和推进机制,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建立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检测认证服务机制,促进形成技术服务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产业环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基地。

  (五)积极开展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

  组织研究开发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系列宣传品,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全民节能减排科技教育工具。建立完善全民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成果库及信息网,开辟节能减排科技成果信息化服务的新途径。依托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星火密集区等科技示范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节能减排综合科技示范活动,集成、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产品和装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单位,建立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组织协调机制,通过部省会商、部际合作,建立与节能减排重点地区的部省联动机制,各地科技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合作,将节能减排科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明确具体任务,加大支持力度,落实配套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实施机制。

  组建由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参与的节能减排科技行动专家组,为专项行动的实施提供战略咨询。创新科研项目的遴选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发挥行业部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服务平台、高校院所和相关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实现协同创新。完善节能减排技术遴选标准,筛选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产业化前景好的重大技术成果,建立节能减排技术信息发布共享机制。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机制中促进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的政策措施,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构建节能减排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和标准规范,推动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与有机衔接。

  (三)拓展多元投入。

  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和科技成果示范补贴力度,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的有关工作纳入各类科技计划并给予重点支持。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社会资金,通过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风险补偿、后补助等手段,增加节能减排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加强财税、金融等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财税激励机制研究,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四)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

  抓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节能减排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地方节能减排科技队伍建设,增强地方节能减排专业人员的科技能力。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人才的奖励力度。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将节能减排作为优先领域纳入双边或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框架,并作为科技援外的重点领域,深化研发、示范、标准、能力建设及政策等方面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研究计划,鼓励并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管理人员在相关国际组织及国际研究计划中任职,牵头或承担重要的研究或管理工作。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主要行业节能减排等领域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及联合研发。

² 高校后勤管理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院领导深入食堂检查食品三证

    为进一步规范食堂食品采购程序,保障食品安全,36日上午,副院长周步高深入食堂对食品的营业执照、QS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进行全面检查,后勤管理办公室及食堂负责人陪同检查。 

    周步高对食堂仓库食品进行检查,并对照食品认真查阅“三证”。他强调:一、抓好食品采购源头。保障食品安全,规范食堂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程序;对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者的相关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等文件;从固定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的资质证明、每笔供货清单等;从超市、农贸市场、个体经营商户等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采购清单;二、做好食品安全防范。采购乳制品时,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三证”证明文件复印件;对于农副产品等不具备“三证”的,必须具有食品流通许可证或购货证明等相关证件;三、杜绝采购不合格产品。对没有相关许可证、营业执照、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等材料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坚决杜绝采购。

    周步高指出,仓库应在专业人员的监管下得到规范,食品要做到摆放整齐有序,有明确的进出库记录。为进一步加强对各个摊点的管理,各食堂负责人还要对各摊点原料进行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管理,不得私自购买。

南京工业大学后勤集团开展集中采购调研

     34日至7日,南京工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副总经理张文进和物流配送中心主任方莉,随集团招标工作组组织的新投标供应商现场考察组,赴镇江、常州、盐城、淮安等地,到五所高校的后勤部门,开展了集中采购调研。 

    在江苏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盐城师范学院后勤服务集团、淮阴师范学院后勤集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张文进副总经理向这些高校后勤部门的领导,了解了集中招标、集中采购及统一配送的管理经验和办法,并和方莉主任一起,与对方采购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对口交流,详细了解了采购计划审批、招标组织、采购合同管理、商品定价及调整、物品验收、食品索证、供应商管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货物采购及配送、市场价格调查及仓库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并详细了解了采购部门运行费用、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情况,学到了许多先进的和独特的经验。

南工后勤集团物流中心原先只负责学生食堂主副食品等食堂用货物的招标、采购及配送。为进一步加强集团廉政建设,推进招标、采购、物流配送、仓储、财务结算等采购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增强后勤服务保障能力,集团在2013年11月调整了采购管理工作,由物流中心负责全集团的采购管理,实行集中招标、集中采购及统一配送。为稳步推进这项工作,南工后勤集团在新学期一开学就安排这次调研活动。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受到驻地相关部门充分肯定

3月7日上午,肥西县学校食品安全联合检查组来到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第一学生食堂。检查组由当地政府和卫生局、教育局、监督所等单位组成,事先未打招呼,直接进入学生食堂一线进行检查、监督。  
    检查组向学院总务处、食堂经营单位详细了解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情况,逐一查验了米、面、油、肉等主要原料的进货、验证、贮存等流程,还特别督查了菜品的留样环节。
    检查组一致肯定学院级领导开学之初即亲临食堂检查指导的做法,对学院引入的社会优质餐饮企业能够强化自律、自觉遵守规范、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的做法也予以了肯定。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餐饮工作专题研讨

    3月4日下午,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姜绳组织召开学院餐饮工作专题会议。后勤保障处处长段贤勇、保卫处处长郭琪、校医院副院长张乃中、学生处副处长王蓉以及学院三家社会餐饮企业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各餐饮企业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在食堂经营中的特色和亮点,也分析了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会各部门负责人分别就学院食堂工作中的常态管理、食品卫生安全、食堂消防及用水、电、气安全、学生代表意见的落实与反馈等问题与各餐饮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副院长姜绳表示,近年来,各餐饮企业为学院的餐饮供应保障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学院餐饮工作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师生满意度不断提高,食堂信誉度不断提升。但是,在餐饮服务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针对餐饮服务及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姜绳副院长提出以下四点要求:一是要以狠抓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为重心,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加强对食品采购、加工、操作各环节的监管,把食品卫生安全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确保饭菜质量;二是要充分关注广大师生需求,加强食堂员工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意识,深化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师生对食堂工作的满意度;三是要深入开展餐饮文化建设,通过积极开展文明就餐教育、节水、节电、节粮的“三节”教育等宣传活动,营造和谐就餐氛围;四是要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细化在水、电、气和食堂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安全生产。
    段贤勇处长要求各餐饮企业严格按照姜绳副院长提出的要求,进行全面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餐饮服务水平,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饭菜及满意的服务。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领导检查食堂工作强调: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增强服务意识,践行群众路线。每一次校领导深入一线、为民解忧的实际行动都会带给广大师生无限的温暖与能量。
    3月3、4日,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喻长志、校长孙良、副校长甄炯分别深入学校食堂,对新学期的食堂供应、饭菜价格情况进行调研。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学校食堂的卫生、安全和价格等情况一直是校领导所关注的重点。喻长志一行首先来到了学校第一食堂,看到学生们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饭,便上前询问正在就餐的学生:“今天饭菜的情况怎么样?”“饭菜的价格贵不贵?”“一天大概花多少钱?”同学们告诉领导同志,菜价一般都在2块至4块之间,所以一餐饭的价格基本在5到7块左右。
    在学校第二食堂,喻长志一行来到就餐大厅,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学生的就餐品种较为丰富,煲仔饭、咖喱鸡饭、韩国料理等特色餐点是应有尽有,学生们自主选择性较高。并且,就餐窗口一律为流动窗口,大大减少了人流的拥堵,也加快了就餐的速度,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学生。随后,领导同志仔细查看了食堂的菜目栏,将一食堂的菜品价格与二食堂的菜品价格进行对比,将低价菜与高价菜的价格进行对比,细致地了解了学校食堂的饭菜价格情况。 

喻长志、孙良在调研时仔细询问食堂人员服务情况及食品原料价格情况,并嘱咐总务后勤部门和食堂负责人要严格把关“采购、加工、留样、出售”流程,保证食品安全和菜品质量,抓好食品卫生安全,对餐具、炊具清洗消毒要到位,提高服务质量,保证饭菜质量并控制饭菜价格,保证一定数量低价菜品的供应,为同学们营造和谐、舒适的就餐环境。
    学校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副主任栗亮,总财务处处长周志亮,保卫处副处长郎国华,总务财务处副处长王发友等陪同调研。

电子科技大学后勤集团举行2014年度单位目标责任书签字仪式

      201436日上午,电子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在清水河校区会议室举行2014年度单位目标责任书签字仪式。集团相关领导与下属各单位责任人分别在后勤集团2014年目标责任书、后勤集团2014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后勤集团治安消防安全责任书、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书上签字。

    仪式上,后勤集团总经理祖庆军就大家在2013年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在过去的一年里,集团全体员工精诚团结、勤奋努力,踏实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家继续锐意进取,进一步深化目标责任管理,贯彻落实2014年度的工作目标,开拓思维,共同努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有序推进集团的各项任务,为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后勤集团党委书记唐国良与大家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改革历程中体现出的五大思维的感受。他希望各单位负责人对2014年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进行准确清晰的思考和分析,认真执行学校和集团的要求,继续发扬后勤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团结带领本单位员工奋力推进今年的各项工作。

     安徽省高校空调安装全面进入校内电力施工和采购签约阶段
   目前,全省高校空调安装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各校电力扩容报装、空调购置需求核实工作年前已经全部完成。校内线路改造电气部分通用设备及材料统一采购招标已经结束,各校已经进入空调安装校内电力施工和设备采购的准备工作阶段。截止目前,需要安装空调的学校大部分已完成校内电力设计和图纸报审工作,约半数以上的学校已完成校内电力施工招标,有的高校已进入施工阶段。滁州学院已全面完成3672间学生宿舍室内空调线路布线工程;安徽工程大学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推动工作进展,2月份全面进入施工阶段,并注意加强施工现场监管,确保文明施工;皖西学院确定了“抓两头”的施工方案,即利用寒假先行对配电房和学生宿舍内部进行施工,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施工对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影响。

    省教育厅布置空调安装通用设备及材料采购签约工作

    全省高校空调安装工程电气部分通用设备及材料公开招标和竞争性谈判工作已经完成,中标(成交)通知及产品报价已发到各入围企业,统一编号印制的采购合同也已授予各入围企业。为做好全省高校空调安装工程电气部分通用设备及材料采购签约工作,最近,省教育厅专门发出通知,提出明确要求。

    一是编制采购清单。各校要根据校内电力设计方案和报审后的设计图纸尽快编制完成通用设备及材料采购清单,并做好采购签约相关工作。少数尚未完成校内电力设计和图纸审核工作的学校,要尽快完成设计任务,以便开展下一步工作。

    二是规范采购程序。各校要根据本校的采购需求,在对各中标(成交)入围企业的产品报价、综合实力、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供货合同期及售后服务等进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供应商,并经学校空调安装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学校在选择签约供应商过程中,可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洽谈、样品查验和服务承诺等方式对中标(成交)入围企业及产品进行充分比较。各高校在选定相关产品供应商时,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

    三是明确采购范围。凡本次招标采购清单覆盖的产品,均应在中标(成交)入围企业采购,学校不得在统一招标之外进行采购。对于少数因特殊原因未列入本次统一招标品目清单或有特殊规格需求的少量产品,由学校根据设计方案要求,按有关规定规范采购。若选定中标(成交)入围企业生产的产品,需在签约合同上标注说明。

    四是自主签约订货。鉴于各校之间校内电力设计和施工进度存在差异,省里不再统一组织召开签约大会。各校按规定程序选定供应商后,要尽快签订统一格式和编号的采购项目合同书,并督促签约企业及时办理合同见证手续。

    五是严格产品验收。产品送达学校后,学校要组织专人负责验收,并要求供货企业提供相关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有效的对应产品检测报告。同时,依据招标文件和合同约定,协调供货和施工企业及时安装、调试,并据实填写验收报告。省教育厅将适时组织质量检验等专业机构对签约企业的生产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对送达学校的产品进行抽检。

    下一阶段高校安装空调工作原则和要求

    日前召开的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对全省高校安装空调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

    会议要求,下一步全省高校安装空调工作的原则是:政府统筹协调,尊重学校意见;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有序推进。对于公办本科高校,除个别正在建设新校区的外,原则上都应按时完成任务;对于民办高校,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安装空调;对于公办高职院校,根据《高校空调安装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主管部门“抓紧落实空调安装经费”的责任,督促学校尽可能地完成任务。

    会议强调:一要用好政策。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高校安装空调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省经信委会同省财政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以大幅度低于市场的价格,为高校采购空调。电力部门在电力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全力保证高校电网扩容需要,并承担了校外电网扩容线路改造的全部费用,初步估算达1.15亿元以上。有关高校主管部门积极筹措经费,保证所属高校空调安装需要。各高校要抓住机遇,用好这些优惠政策,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二要未雨绸缪。安装空调的高校可学习借鉴科大、工大等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前研究制定学生宿舍空调使用、用电管理、用电收费、困难补助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在条件改善后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确实不能安装或暂缓安装的高校,要向师生解释说明清楚,开展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对由此可能引发的问题,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加强预警监测并做好相关工作。

安徽建筑大学学生公寓空调安装工程稳步推进

    为推进学校学生公寓空调安装工程,2月26日上午,安徽建筑大学召开空调安装工作领导组工作会议,副校长宋箭、王志建出席会议,后资处、财务处、学生处、纪委(监察室)、保卫处、后勤集团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后勤集团总经理席学民对学校空调工程进展情况和有关问题的汇报,对推进空调工程的若干问题逐一研究,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王志建主持会议
    校园空调工程自启动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制定工作方案并着力推进。后资处及时完成设计、施工单位的招标工作,设计单位已完成电力改造图纸设计,供电部门已批准学校南北校区电力增容计划。2月22日,学生公寓线路布设施工全面展开,后勤服务集团能源中心、公寓管理中心认真加强学生宿舍空调线路布设施工监管和协调工作,学生处、各学院和同学们积极支持和配合。
    王志建深入一线,对公寓内管线安装等施工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对施工工人表示慰问,并对三家施工单位提出明确要求,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安全施工,对各楼宇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做到一日一报,确保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 “四到位”。目前北校区已完成2#、3#、4#、7#楼宇开孔、线管敷设、穿线、安装插座工作,南区完成1#、2#、11#、12#、13#、14#、15#楼宇1100余间学生宿舍室内空调线路布线工程。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召开教学楼、学生宿舍空调安装工程对接会

    根据安徽省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全省106所高校的教学科研场所、学生宿舍、食堂将在半年内全部完成空调安装。安徽省教育厅规定在2014年5月1日之前,全省高校全部实现电网扩容到位、线路改造到位、空调安装到位,确保2014年夏天高校学生能够使用空调。此举将大大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据此2014年2月28日上午,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史河校区在行政楼三楼会议室召开了江淮学院教学楼、学生宿舍空调安装工程对接会,会议由副院长孙若南主持,安徽大学基建处方处长出席会议,此外中标的工程、监理公司和学院总务、保卫、物业等相关人员也参加了会议。           

方处长首先对江淮学院教学楼、学生宿舍空调安装工程的工期、工程量、工程标段及中标公司、施工期间的管理和要求做了大致介绍和说明,并介绍施工方代表与学院总务、保卫等人员进行了工作交流,希望两方人员确保工程有序、有效、安全、文明的开展和完成。
     孙院长表示了此项工程的严肃性,宣布工程从3月3日开始,为期40天,要求施工方和学院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完成工作,严格按照合同履行职责,由于学生宿舍这一施工地点的特殊性,一定要做到安全文明施工,保障学生们的权益。
    会上,学院总务、保卫以及施工代表等相关人员也表达了对这项任务的认识、要求,一定积极配合完成各项工作。

滁州学院实施校园空调安装高压供电扩容改造

3月11日,滁州市供电公司相关专家到滁州学院现场论证指导校园内高压供电扩容改造工作。副院长吴开华与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现场论证。
    滁州学院现有负荷容量6605KVA(琅琊校区1365KVA,会峰校区5240KVA)。为了保证学生宿舍、教室等场所安装空调的需要,该校决定实施校园高压用电扩容改造工程,先后邀请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滁州市供电公司数位专家指导,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充分论证和完善。此次改造工程将用电负荷扩容增加24670KVA,扩容后学校总用电负荷容量31275KVA,空调用电实行专线专相变控制,合理科学调整供电时段,以降低用电成本。
    指导过程中,双方人员对会峰校区现有供电线路走向和布局进行了详细勘查。结合本次改造方案,本着“从紧从实、因地制宜、保障有力、长期发展”的原则,决定保留现三岔路变电所129线路,继续供应现有用电,增加花园路变电所107线路和119线路,供应本次校园扩容改造部分用电,构建了“两个变电所出线、三条线路供电”的强有力保障机制。

安徽理工大学后勤集团提出2014年安全管理工作要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效在于紧。安徽理工大学后勤系统“精细化管理年”启动的鼓点还未全部落下,集团上下就抢前抓早,提出了2014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在全系统深入推进以安全风险防控为主要内容的“全面风险管理”,着力提升后勤全面计划、全面预算、全面风险和全面责任等“四全”管理水平。
    《方案》指出,加强后勤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校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最大限度防范事故发生、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重要保障,是集团安全运营的基本要求。
    《方案》针对不同时间节点和后勤安全风险的季节性规律,逐月提出安全管理要求,并进一步细化为35项具体任务。其中,针对五月和十月两个后勤安全事故的高发期,组织开展2次“安全月”活动,全面排查10个方面的安全隐患,再结合12月的学校“安全月”,形成严密的后勤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确保防患未然。
    《方案》还进一步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牵头单位、责任人和岗位职责,并提出了责任要求。

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后勤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3月6日上午,我校在临潼校区后勤会议室召开2014年后勤保障工作会议。副校长李树刚、资产与后勤管理处班子成员、科级以上干部和党支部书记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后勤党委书记薛奋勇主持。

    会上,杜勇处长作了《践行群众路线勇于改革创新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的工作报告。报告全面总结和回顾了后勤2013年的工作,提出了2014年后勤工作思路,并就全年的重点工作做了部署安排。

    后勤党委书记薛奋勇对资产与后勤管理处2013年度“安全文明服务月”活动做了总结并宣布了表彰文件,授予临潼物业绿化班等8个班组“安全文明示范岗”称号。

    李树刚副校长在会上做了《坚持改革创新  深化服务保障》的讲话。他指出“后勤工作无小事,服务工作无止境”。他对后勤近年来所做出的许多创新性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后勤系统全体职工干部一年来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他要求后勤干部职工以“讲服务、讲高效、讲满意”为总要求,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强化育人,继续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李副校长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深化改革;二是勇于创新,明确责任,强化考核;三是狠抓内涵,落实任务,注重质量;四是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全面整改。关于后勤近期的工作,李副校长要求:一要起草好南院新建20号住宅楼和地下停车位的分配方案;二要抓好饮食卫生安全工作;三要确保通勤班车安全正点运行;四要做好校园室内外环境整治和春季绿化工作;五要做好学生公寓精细化管理工作;六要保证水、电、气、暖等动力保障供应;七要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八要抓紧制度建设工作;九要做好春季流行病和传染病防控工作。

    最后,薛奋勇书记带领大家学习了刘书记、杨校长在我校2014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东南大学成立总务处
——原后勤管理处与原后勤集团合并

 根据东南大学对于后勤工作的整体思路,为更好地为学校创建一流大学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保障,1月底,东南大学将原后勤管理处与后勤服务集团合并,成立新的东南大学总务处以及东南大学后勤党工委。新成立的总务处将兼备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双重功能,一方面代表学校行使后勤事务管理,一方面为师生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
    新成立的总务处设立计划财务管理办公室,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能源与维修工程管理办公室、绿化与物业管理办公室、膳食与校园管理办公室和综合管理科6个办公室。在2月11日召开的全处干部会议上,东南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孟新到会,宣布了东南大学有关总务处成立以及相关处领导班子的任命。
    东南大学副校长黄大卫对新成立的总务处提出具体希望和要求。他介绍说,根据学校后勤工作现状成立总务处,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为了理顺关系,精简优化,提高效率,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新型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后勤服务管理水平,为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黄副校长指出,新成立的总务处,将更好地优化整合资源,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将服务工作下移,不断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黄副校长充分肯定了原后勤管理处以及原后勤集团多年来为学校发展以及为学校的稳定和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后勤服务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后勤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黄副校长指出,广大后勤战线的职工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团结一心,拼搏进取,艰苦创业,在学校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凝聚了后勤员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大家齐心协力,不计较得失,攻坚克难,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良好的服务风貌。
    黄副校长强调,后勤服务工作事关学校发展稳定大局,和广大师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全处要高度重视后勤的优化调整,根据广大师生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工作。他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学习,新班子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组织后勤员工加强思想品德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思想,将服务工作做得更好。同时要加强文化建设,创立先进的后勤文化,树立广大职工昂扬的工作热情。他希望广大后勤人做到勤政、廉政,廉洁奉公,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现有的规章制度,加大监控力度,坚决杜绝不良风气,规范服务工作。班子成员要带头遵守各项规定,努力打造一支风清气正的后勤管理团队。黄副校长相信,在新的总务处班子领导下,在总务处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充分发扬民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的各项后勤工作就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东南大学总务处处长梁书亭、后勤党工委书记何林及新任各级领导等参加会议,并作简要发言。

² 部门近期要闻

² 2月22日—23日,总务处对校内经营户进行了电路安全专项检查,并对现场查出的问题限期整改。

² 2月25日,总务处召开行管人员工作例会,会议强调,在日常管理中,部门所有人员务必强化安全意识,做好细节工作,并建立应急事件积极快速妥善处理机制。

² 3月7日下午,总务处开展了“三八节”节日慰问活动,部门负责同志代表全体总务人给部门女教职工们送上了节日的祝福和精致的小礼品。

² 为加强新学期食堂管理工作,本周,总务处开展了行管人员“一对一”食堂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菜品供应、米饭份量及售卖价格管理等。

²   理论与实践

论高校绿色后勤建设

[  ] 在新的时期,以绿色后勤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大学建设成为各高校最重要的工作目标。高校后勤管理和建设部门是绿色校园的组织者、建设者和运营者,具有实现环境教育功能、参与实践绿色科技和承担绿色校园建设的三重作用。为推进绿色后勤建设,就必须积极开展全面绿色教育,全面推进节能环保建设,着力于后勤管理服务、校园基础建设、校园绿化建设、校园环境管理四个绿色化建设。 

[关键词] 绿色大学 绿色后勤 高校

    一、高校后勤建设的绿色化发展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90所,普通高等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81060.42万平方米(含非产权独立使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35.37亿元(含非产权独立使用)。庞大的高校组织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点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社会综合改革治理的重要依托。作为高校整体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后勤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是支撑高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支撑。

 随着高校规模扩张的稳定化,后勤建设中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据《南方日报》的报道,广东省对 98 所高校每年的能耗约合人民币 9.2 亿元,其中电力 10.5 亿千瓦,用水 8700 万吨[1]。高校能源的大量浪费现象引起了有关机构的关注,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的规划工作[2],随后还启动编制了《高校节能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中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年度报告(2012)》专章列出了节能降耗的相关工作。在最近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分别有12处提及高校和2处提及节能,虽然没有直接阐述高校节能降耗问题,但作为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绿色GDP的重要方阵,低碳校园、绿色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建设对于高校综合改革发展、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为适应国家节能减排的需要,我国各高校也纷纷行动起来,清华大学在1998年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目标,哈尔滨工业大学则被推举为国内高校创建绿色大学的牵头单位,此后的十年内受到国家资助的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示范建设院校已超过70多所。在此基础上,2011年6月10日,由同济大学倡议、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共10家单位共同发起的“中国绿色大学联盟”正式成立[3]。2012年9月23日,由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主办的全国高校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交流研讨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以绿色后勤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大学建设成为各高校最重要的工作目标。

 二、高校绿色后勤的内涵作用

(一)绿色后勤的内涵

“绿色”在当今社会语境中已经摆脱了单一的颜色称谓,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内具有了环保、和平、可持续发展等多重象征意义,相关组词包括绿色投资、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文化、绿色食品、绿色软件等,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明的结合成为当前学界和实业界的热点和焦点[4]。在此背景下,绿色大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建设绿色大学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且是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更是大学自身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5]。在国内,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统地构建了以建好一个中心(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搞好三个推进(环境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和直接行动推进)为特征的哈工大绿色大学创建模式,成为各高校学习的重要模板之一。绿色大学创建的着力点集中在“绿色理念”的教育和宣传、“绿色科技”的研究和应用、“绿色校园”建设和营造、“绿色教育”的开展和运营等四个层面[6]。

 绿色后勤是以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通过采用国家规定的节能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水平,促进校园内自然环境和建筑景观小品的协调,成为师生员工宜学、宜居、宜业、宜游的共同佳(家)园[7]。建设绿色后勤就是在后勤管理和服务中坚持可持续的理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实现清洁生产、安全运行、绿色生活、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等等。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绿色大学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后勤提高质量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必由之路和紧迫任务。高校后勤管理和建设部门是绿色校园的组织者、建设者和运营者,是绿色大学创建的重要力量。

(二)绿色后勤的作用

 高校后勤工作是学校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保障。后勤部门在建设绿色大学的工作中具有独特的部门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主要起到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实现环境教育功能。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校园内的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宿舍、绿地、湖泊、景观小品等都具有教育功能。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有相当一部分就位于高校校园内,为此教育部财务司还专门发出了《关于开展直属高校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博物馆管理运行情况调查的通知》(教财司函〔2013〕459号),以便为做好高校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奠定基础。而在新建设的高校园区则更加重视环境教育功能的推进落实,如我校在校园规划设计时,就强调结合武夷地区自然和人文特征,传承悠久的理学文化,将历史和现代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景观设计融入校园的整体规划中,从而为校园的绿色建设和教育功能的实现打下基础。

 二是参与实践绿色科技。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建立的主要任务中有一项特别提及:促进绿色建筑科技创新、合作研发和推广。2012年召开的首届全国高校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交流研讨会上,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公寓节能改造及创建绿色公寓工作(分布式供电、太阳能、空气能利用)被列为典型经验介绍和现场考察议程,充分说明了高校后勤建设运营过程中对于绿色科技的重视。全国高校节能联盟编辑了《高校节能技术与产品采购手册》,按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电技术、节水技术、供热节能、食堂节能、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企业等进行分类编辑,以便全面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加大节能产品替代高耗能产品(设备)的力度。同济大学依托土木、建筑、城市规划、热能工程、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等优势学科及科研资源,于2003年在国内率先成立了绿色建筑及新能源中心成,致力于我国建筑节能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特别是强化在高校内率先研发推广绿色技术。

 三是承担绿色校园建设。虽然各个高校在管理体制和部门设计上都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后勤涉及的相关部门一直都是绿色校园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以我校为例,2009年正式成立后勤处,下设综合科、校园管理科、园林与绿化管理科、计生与卫生保健科、水电管理科、宿舍与膳食管理科、基建与修缮科7个科室,承担着学校房地产、水电、绿化、食堂食品卫生、学生公寓的管理;环境卫生、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以及征地工作及南平校区土地收储工作等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浙江大学的后勤管理机构包括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房地产管理处、基本建设处、后勤管理处以及后勤集团等,其中基本建设处是主管学校基本建设的职能机构,主要工作职责是组织实施校园教学楼、实验楼等教学科研用房和公共设施、道路工程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尽可能提供最好的硬件环境。其他各高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后勤部门在实施绿化与美化校园工程时,都应以绿色、环保、节约乃至资源节约再利用为标准,建设好、运营好、管理好校园的教学、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绿色后勤建设

 高校后勤要树立知识后勤、市场后勤、资源后勤、技能后勤、信息后勤新理念,增强自我提高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以低碳后勤促进低碳学校建设,以绿色后勤保障绿色学校建设,要秉承崇尚自然、崇尚绿色、崇尚人文的生态理念,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校园”。

(一)积极开展全面绿色教育

 学生是学校的一部分,是创建绿色大学的主体之一。后勤部门应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节俭和循环利用意识,养成节约的习惯和思维,在自身的领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绿色空间,搭建“绿色实践”平台, 积极展开对学生的“绿色教育”。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育人体系,覆盖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知时好雨,润物细无声。衡阳师范学院在开展绿色环境教育方面就做了有益的尝试,以有关环境教育的项目和平台为依托,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以“绿色大学”建设目标为牵引,积极开展高校立体式环境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8]。

 在具体教育实施过程中,以下途径将有助于绿色教育的深入开展:一是绿色教育的环境营造,如设置横幅签名、宣传展板、悬挂条幅、发放环境保护知识手册及环保购物袋等多种形式呼吁绿色消费、节能减排,增强广大师生的环保意识。二是开设公共类选修课程或者是专题讲座,系统讲述绿色校园营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引领绿色消费时尚,树立新的伦理观、价值观和节约观。三是制定一系列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规章制度,设置大量既温馨又和悦、既有人文性,又有警示意的标识牌,规范师生行为,形成良好品质,使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校园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构筑起了全方位的宣传教育网络,让节约环保的理念“入眼、入耳、入心 ”。

(二)全面推进节能环保建设

 节能环保建设是绿色后勤的基础内容。绿色学校建设,不仅仅是校园的环境优美,更重要的是坚持节约资源、绿色发展和低碳环保的管理理念。在具体建设中应重视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绿色科技的应用和管理。高校后勤是绿色科技应用的重要实践者,积极引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大力推广节水、节电器具,将智能节电节水设施,落实到校园、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宿舍、食堂、浴室、水房等每一个环节和部位;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加强环保科技的研究与创新,促进环保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广生活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实行生活废水回收利用,将处理过的中水用于养鱼、浇灌草坪,冲洗厕所,从而达到污水零排放的环保要求;引进节能专业公司,推广使用节能灶具、节油锅炉,推广使用太阳能,降低能源消耗;坚持节约节俭与高效率相统一,切实把消耗降下来,把效益提上去;采取绿色经营方法,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引领广大师生员工走低碳化生活方式 。

 二是要全面开展建筑节能。新建建筑要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采用自然通风、智能遮阳、墙体自保温、太阳能发电、土壤源热泵、中水回收利用、光导光纤照明、楼宇自动化控制、废弃物回收利用等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三是大力推进节能采购。在选购相关产品和技术服务时,应依据《高校节能技术与产品采购手册》中推出的相关企业产品目录,采购符合国家强制要求或者是推荐的产品及服务,重点是在食堂餐厨设备、太阳能、节水器具、室内外灯具等方面。推行合同管理,在后勤工程、校园绿化、物资采购、垃圾清运等方面全面实行公开招标、议标方式,以提高工程质量、绿化质量、物资采购质量,节约资金。

   (三)着力于四个绿色化建设

 以和谐校园建设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为主线,规范管理、建设节约工程、加强环境整治、丰富植物品种、优化园林配置、科学养护管理,把学校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校园,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做到后勤管理服务“绿色化”。着力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在后勤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同时,加强标准化食堂、标准化公寓、标准化超市、标准化酒店建设。以人为本,为师生提供个性化、人文化和特色化的服务,在办事程序、服务程序、操作程序等方面均能做到规范管理、易于操作、简便快捷、热情周到,体现人本的经营和服务理念,使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服务态度、服务品种、服务标准、服务领域、服务范围和师生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是做到校园建设“绿色化”。 校园内的基础建设包括校园总体规划设计中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建中的基础设施维护修缮。高校后勤要着力注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坚持校园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校区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和保留原有山地生态林,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形态,依山就势、沿湖依绿,将建筑群体有机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做到聚散结合、张弛有度。在校园建筑、道路桥梁的布局和命名中,在校园花、草、树、石的栽种铺设中,尽可能地保护好山林水体,使主体建筑、基础设施在布局上融入自然,组建出一幅依山傍水,水光三色,环境优美的“世外桃源”。在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防灾、建筑等基础建设时,要注重合理布局、全面协调、环保节能的基本要求。基础设施维护修缮中,建立报修、巡查维修、抢修、跟踪问效、质量回访、责任监督等工作机制,确保学校基础设施保持较高的完好率,实现多维少修,勤维少修,降低维修工程构成率,节省维修支出的目标。

 三是做到校园绿化建设“绿色化”。高校后勤要着力打造充满生机的园林式、生态型、环境美、品位高的绿色校园。要努力开辟可绿化空间,让学校绿树成荫、校在林中。在绿化美化时,要注重选择具有形态美、色彩美、气味美及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绿色植被,使其与校园环境氛围整体搭配合理、科学。要致力于建设公园式的大学,建设如桂花园、樱花园、梅花园、香樟园、茶花园、柳竹园等观赏植物园,开辟“院士林“、”友谊林“、冠军林”、“校长林”等特色化的园林景观,形成现代化、公园化、生态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校园环境,全面展现融景观性、舒适性、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的高校绿化体系。

 四是做到校园环境管理“绿色化”。着力加强环境管理,制定节能降耗计划及各种规章制度。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水、电、气、油、纸张和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等公共场所的使用和管理。引进水电管理软件,积极推进水电指标化管理,确定师生基准用水用电量,安装节能设施设备,改造水电开关,调节卫生间自动冲洗装置,增设净置循环利用水池;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分类回收,减少“非产品产出”;逐步引进现代化清运工具,大力提高保洁水平,提高校园环境管理效益。

 

 

 

 

 

 

 

 

 

 

 

主送:部门领导、部门各中心

抄报:学院分管领导

抄送:院办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安徽新华学院总务处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
皖ICP备05005190号 联系电话:(0551)65872608 65872618 65872628 65872638 传真:65872323